话说那时候,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,农村里头闹土改,这事儿对老百姓来说可大了去了。土地改革从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《土地改革法》开始,全国上下都动起来了,到1953年基本完成。这法子就是为了把旧社会地主老财的土地分给穷苦农民,让大家都有地种,生产力也能上台阶。
土改的核心是划分阶级成分,把农村人分成雇农、贫农、下中农、中农、富农、地主这些档次,主要看谁家占有土地多不多、生产工具齐不齐、劳动靠不靠自己,还是靠剥削别人。
成分一划定,就跟烙印似的,影响一辈子,从招工上学到结婚生子,全得看这个标签。尤其是富农和地主成分,那简直是天大的包袱,啥好事都轮不上。直到1979年1月11日,中共中央才下文件,给地富摘帽,算让大家喘口气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成分划分的标准可不是拍脑袋定的,得按1950年8月4日政务院《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》来。这文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,富农呢,一般是占有不少土地,自己也下地干活,但剥削别人那部分占全家收入的25%以上。
就算你雇长工一年,或者出租地收租子、放高利贷啥的,剥削量够雇两个长工的分量,就得划成富农。家庭人口多、生活不富裕的,还能酌情算中农,但群众有意见的,就得认。
地主呢,全家不干活,就靠收租子、高利贷过日子,土地全出租出去。反观下中农,是中农里头穷的那拨人,土地比平均少点,工具也不全,主要靠自己一家老小出力,受点小剥削,但不出卖劳动力。贫农更惨,无地或少地,得租地种,还得给人打短工,收入里头剥削占大头。
这标准听起来挺公平,实际操作起来,就跟筛子似的,漏多少鱼虾进去。比方说,有些人家本来家底厚实,祖上攒了田地房产,但败家子一顿折腾,就砸锅卖铁了。抽大烟这事儿,在旧社会可常见了,尤其是民国时候,鸦片泛滥,多少殷实户子就这么败光家业。
政务院的决定里头没直说抽鸦片,但经济状况是划分依据啊,你家土地卖光了、工具没了、收入全靠乞讨或打零工,那肯定划不到富农去。相反,靠自己双手一点点攒家业,买地雇工的,本该是中农顶多富裕中农,结果剥削量一算,超标了,就得挨刀。
土改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、团结中农、中立富农,消灭封建剥削,但富农的土地和工具得保护,只分多余部分。可在村里评议时,标准执行得严,稍有雇工记录,就容易上榜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拿真实情况说,解放前农村土地超不均等,占人口不到10%的地富,握着70%到80%的耕地。贫农雇农占90%以上,却只分到20%不到。土改分了7亿亩地给3亿多农民,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0亿斤蹿到1953年的1630亿斤,棉花涨了六成多,这数据是实打实的贡献。
可成分这事儿,牵扯太多。比方1930年代河北定县调查,14617户里70%农户只占30%地,无锡地主才6%人,占地47%,贫农69%人分14%。广东更夸张,74%贫农占地不到五分之一,2%地主占一半。土改一刀切,抽鸦片败家的,成分低了,反倒沾光;勤快攒家的,成分高了,吃亏上当。这不就是造化弄人吗?
富农的剥削主要是雇长工,政务院规定,雇一个长工算剥削,两个以上就得上税。长工是全年干的,零工月工120工日也顶一个。但计算时,得扣自家受剥削的部分,比如你家也租地,得把租子抵掉。
富裕中农的剥削不超过总收入25%,超过15%但不到30%的,群众不反对,还能留中农。可村里开会,贫农代表一发言,账本一翻,雇工记录一亮,谁敢争?有些人家本是中农,土改前几年雇过短工帮收麦子,一年几十工日,就被拉进富农圈。
败家那头的,抽鸦片花光家底,土地抵押了,欠债一屁股,评成分时,干部看账册,土地剩不了几亩,收入全靠自卖自劳,划下中农稳稳的。这样的例子,在土改档案里多得是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1950年代后,农村合作化、人民公社,全看成分。贫下中农进社队当干部,绿灯一路;富农呢,啥活儿都安排最苦的,入团入党想都别想。招工上学更别提,表格上那一栏“家庭成分”,填上去就卡壳。亲戚成分也得报,舅舅姑姑要是富农,你小子升迁就悬。
直到1979年摘帽,地富子女成分改成社员,唯成分论才算收场。可那前30年,多少人因为这事儿耽误了。比方有些高材生,高中毕业成绩顶尖,志愿表填一半,老师摇头说政审过不去,回家种地去。教师岗位上,娶媳妇成分不合,升职材料压半年,信写几封也没用。
政务院决定里头强调,划分要细致,连续三年经济状况看,但村级执行,难免走样。富农保护政策是保存经济,让他们继续生产,可实际分多余土地时,富农家底缩水,日子紧巴巴。抽鸦片败家的,那叫自作自受,旧社会毒品害人,多少家庭就这么散了。
勤劳致富的,本该鼓励,结果标准一卡,就成了“剥削户”。你家祖上要是赶上好时候攒家业,土改一到,雇工记录成铁证;要是败光了,穷得叮当响,反倒成分好,啥机会都摊上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